【学习强国】程振彪:没有东风人克服不了的困难
原文链接: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17015563634431046775
他是东风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程振彪。服务了东风一辈子,他始终坚信:“没有东风人克服不了的困难。”
工作中的程振彪
在职期间,程振彪主要从事科技情报工作。退休后,他仍一门心思埋头于科研。他出版过专著、译著数十部,其中多部公开出版发行,约1000万字。他获得过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8项,东风科技进步奖12项,获评过全国优秀科技情报先进工作者、二汽和十堰市劳动模范、车城建设功臣等荣誉称号。
2002年出版的《WTO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策研究》序言中写道:“程振彪义无反顾地埋头于清贫而枯燥的汽车情报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追踪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其发展规律和特点,默默无闻地勤奋耕耘,为本企业乃至全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天都要为东风奋斗”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
“从yl6809永利官网德语专业毕业后,一位广州军区的排长带队,把十几位大学生送至各接收单位。当时交通不便,火车只通达丹江,我们再转坐汽车到十堰。”程振彪感慨道,1970年初到二汽,当时还处在大规模基建时期,目之所及除了山岗就是农田,像样的城建设施根本没有。
刚到基地时,程振彪和同事一时找不到地方住,只能将就住在当地老乡家的牛棚里,与牛共眠了些时日。随后,他们在老乡家附近山头盖棚子,上面盖着油毛毡,四面围着芦席,虽能遮挡风雨,但冬天冷夏天热。当时,程振彪的小女儿还不到一岁,也一同住进了芦席棚。艰苦的条件没有使程振彪打退堂鼓,他很快便进入工作状态,投身到基建当中。他还是基建青年突击队员,因为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经常受到突击队领导的称赞。
上世纪90年代,东风进入艰难的改革调整期。在发不出工资的特殊时期,程振彪仍然一门心思研究情报工作。当时,一些国内企业和外企向他抛出橄榄枝,并拿出高薪诱惑,他也没有动心。他说:“东风培养了我,现在公司又需要这方面人才,我一定要留下。”程振彪还成为部门的“定海神针”:针对想离开的年轻人,程振彪主动与他们谈心,“困难只是暂时的,越是困难,我们就越要多学一些知识,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职期间,程振彪论证过“轿车必然进入中国家庭”的说法,提出过“中国汽车主动融入世界汽车全球化浪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的应对策略,以及“东风应充分利用襄樊轻型车基地设施发展轿车”的重要建言、“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等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2004年,程振彪退休,并接受东风公司返聘,继续为东风从事汽车情报研究。2014年,程振彪年满70岁,公司根据年限规定不再返聘他。这时,他提了个请求:保留他的工位,不要公司一分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继续进行情报研究。得到批准后,他又像往常一样不停地忙碌着。当前,程振彪还在撰写一份以“大节约观”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材料。程振彪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每一天都要为东风奋斗”的誓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前正是东风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东风人当以厂为家,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得失荣辱融入东风事业,在东风的发展壮大中去实现人生价值。”程振彪寄语。
程振彪撰写学术研究材料
“只要不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
1976年,程振彪从总装配厂调到二汽科技情报部门,一开始主要负责翻译资料,配合工厂技术革新。汽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成千上万的专业名称像座大山一样横在了他面前。
“只要不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程振彪说,“翻译工作偏重科技,困难很大。为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我白天上班,晚上通过上夜校或者自学,学完了《汽车构造》《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还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有关材料和书籍。”
上世纪80年代,二汽开始接待来访外宾。如果说翻译资料考验的是笔译能力,那么接待外宾考验的就是口译能力。面对挑战,程振彪坚持学习,还自创“立体学习法”: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办公室,打水、拖地搞卫生的时候,就打开录音机,播放德语磁带。仅是台式录音机,程振彪就用坏了三个。自己的德语磁带不够听,他就向在yl6809永利官网教授德语课的同学借磁带学习。
程振彪刚毕业时,自己也从来没想过会从事情报研究工作,但组织安排后,他就一头扎了进去。困难重重难不倒有心人。他博览群书,阅读了海量的文献资料。每天,他都要浏览当日数十种报纸。二汽图书馆订阅了十种德文期刊,他会一本不落地读完。对于有用的信息,程振彪还会摘录并制成卡片保存起来。后来他的资料卡片积累了几万张,放在卡片箱堆积起来就像一排排中药柜。
为尽快获取重要信息,程振彪主动承担起部门分发报纸的任务。一次,负责投递报纸的工作人员说:“你是我见过所有分报纸师傅里,级别最高的一位。”程振彪笑答:“这里面可是有很多宝贝的。”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程振彪每年基本都有一两次出国出差的机会,平均每次长达一两个月。工作之余,书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见到涉及世界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动向的书籍,他都会用很宝贵的外汇出差补贴购买下来。
一次,他在德国书店看到一本有关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书,价格100多马克,折合人民币两百多块钱,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程振彪在书店徘徊了很久,最终买了下来。后来,他受这本书的启发,撰写了专题研究资料《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汽车工业》。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程振彪开始为公司领导提供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咨询服务,为企业发展规划作参考。
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程振彪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11月7日,程振彪看到东风公司成立研发总院的消息后不禁感慨:“这是针对行业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非常正确的决策,就是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岗位上的东风人肯定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肯钻研,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把自己逼到墙角,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东风人就是来不断创造历史的”
从翻译专业大学生,到参与基建、在总装线上装配轮胎;从情报小白,到一名资深专家,程振彪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最好。
做基建和生产工作时,程振彪扛沙子、搬水泥、建厂房、装汽车,什么活都干,什么活都难不倒他。1975年7月1日,二汽生产的首台卡车2.5吨EQ240在十堰顺利投产,程振彪和同事们看到亲手打造的车顺利下线,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这款车在日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由于出色的表现被将士们誉为“功臣车”“英雄车”。
做翻译工作时,程振彪主动做好技术资料积累并转化运用。当时由于经常陪发动机专家顾永生参加国际论坛,他掌握了很多发动机最前沿的技术信息。一次,在购买德国设备时,程振彪发现国内迄今一直没有发动机珩磨技术标准的相关资料,便把他收集到的外交资料,经过整理,编译成一本关于发动机珩磨技术发展现状的资料。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后来告诉程振彪,他们起草的发动机珩磨标准,参考的就是他的手册。
做情报研究工作时,程振彪研究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咨询。2000年前后,鉴于程振彪对公司科技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其所具备的深厚专业知识与技能,被公司任命为副总工程师。支德瑜曾在与他交流的书信中提到:“程振彪同志成为东风副总工程师的道路是另辟蹊径的。一般副总工程师都是从纯技术岗位提拔上来,而你却是搞情报出身,但同样为二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振彪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也与同时代东风人一起创造了东风的辉煌历史。
“闯过停缓建、越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调整期,勇做中国加入WTO后的弄潮者……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风浪,东风人都勇敢地闯过来了,东风人就是来不断创造历史的!”程振彪说,“尽管现在处于汽车产业的大变革期,但东风有50余年的积淀,而且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我相信当代东风人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东风人已经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再闯几个也不在话下。”
程振彪和老一辈的故事证明:东风人靠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还将靠奋斗开辟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