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人 | 法俄外语教两种,女性主编第一人
杨润余教授1917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因校址的关系又称稻田师范,当时长沙最高级的女子学府)毕业,留在师范幼儿园当老师。当时的长沙,是个进步思想比较活跃的地方,她也很关心国家大事和中国的前途。1918年,经陈书农介绍,她加入了毛泽东、蔡和森发起的革命青年团体“新民学会”,是稻田师范的两名会员之一(另一位是任培道)。据李维汉 1979年的文章,杨先生是包括蔡畅、向警予在内的17名女性会员之一,而全部会员则是66名。先生回忆,在稻田师范上学时,曾和同学们一起帮助女同学黄林彰逃避封建包办婚姻,半夜替她搭梯子逃出校园。黄逃到上海又到日本半工半读,后来成为1930年代进步的女作家之一,笔名白薇。
在长沙,杨先生和毛泽东都互相认识。1920年初,毛泽东在北京时,曾写信给陶毅(斯咏),提到:“好像你曾说过杨润余君入了我们的学会,近日翻阅旧的大公报,看见她的著作,真好!不知杨君近日作何生活?有暇可以告诉我吗?”(抄录于北京李大钊纪念馆)。
杨端六教授早年参加同盟会,后受黄兴资助留学英国,成为一位货币银行学专家,后来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授、法学院长和教务长。1920年他留英归来,在上海工作和居住。通过先生和新民学会他也结识了毛泽东。1921年先生在上海补习英语, 住在闸北区杨端六家,并考上吴稚晖等利用“庚子赔款”资助的半公费的中法大学学位。此时,毛泽东适在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曾专门到杨端六家看望先生,并亲自把她们这批留法学生送上波尔多斯号海轮(据杨静远文“我的父亲杨端六”,《万象》2004年第7期)。该次远航包括有杨先生、苏雪林、潘玉良等13名女生,而由吴稚晖带队。
到了法国,在马赛上岸,先在女子中学补习法语。不久转到里昂的中法大学学习了两年法语和法国文学。在同一所公寓,她又和她所崇敬的大姐姐向警予做了邻居,而且关系十分密切。后来,为了多与法国人接触,先生毅然离开了这个中国学生的聚居地,到了位于法国中部风景宜人的城市第戎,在第戎大学学习了四年。她学习很用功,星期天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专心读书。她先后考得了四张文凭,获文学硕士学位。在第戎大学,先生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因而她从语言、文字到生活习惯都融入法国社会。后来,她又到巴黎大学进修一年。从在法国时期起,先生已逐渐走向了学术的道路。
1928年,先生和同在法国留学的夏敬农先生同乘海轮回国。
夏综万、夏瑟如在《真诚奋斗和奉献》写道:在这段青春岁月中,母亲是积极追随革命的,也参与了一些革命活动。后来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她逐渐转向了学术,但她对于那时的新民学会同志,以及在里昂见过的周恩来同志等,一直都怀有深厚的尊敬爱戴之情。例如在后来给学生授课之时,自然地说出对他们的由衷的敬爱之情。然而她却没有在任何情况下宣扬这些“光荣的”过往,更没有以此谋取个人和家庭的任何私利。
回国前,先生已开始翻译法国文学巨匠的作品,向国内的杂志投稿和推介。回国后,先生被上海商务印书馆主持“编译所”的何炳松所长聘请,担任文学编辑并兼任《妇女杂志》、《少年杂志》主编。编译所主持八大杂志,由国内知名人士任主编, 如郑振铎任《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任《妇女杂志》主编。后来叶离开了,推荐先生接任该杂志主编。那时,她是编译所唯一的女编辑和女主编,也是最年轻的主编。当时,《妇女杂志》有文介绍说她:“学识渊博,足迹遍布半个欧洲”。先生回忆说,年轻又资历浅的她当此重任,很得益于两位助理。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青年金仲华任《妇女杂志》助理编辑,出力很多;后来成了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解放后还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先生接替朱天民兼任《少年杂志》主编后,助理编辑仍是殷佩斯,他是我国早期的一位科普作家,工作轻车熟路,贡献也很大。而先生则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的妇女和儿童,把杂志办得多姿多彩。
在这段时间里,先生发表了不少著作。主要专著有:介绍法国十七世纪喜剧作家莫里哀的《莫里哀传》(单行本,编入“万有文库”丛书),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还有介绍英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主要译著有:《赛维宜夫人及其尺牍》,载1930年妇女杂志的《妇女与文学》专号;翻译了法国近代女作家罗蔼伊的小说《俊颜》(与夏敬农先生合译),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另有一批短篇小说(包括写作和翻译的),载《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太平洋》等杂志。
先生的笔名有“白蒲”(从法语“杨树”转音)和好友文学家苏雪林所赠的“雪可”等。
1990年代,广东省妇联的干部、中大中文系教授楼栖的夫人郭茜菲女士评论说:杨润余先生其实是中国第一位(文学杂志)女主编。夏综万、夏瑟如也提到: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她在主编妇女杂志等刊物时,在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益、加强妇女教育等观念的宣扬方面,是作出了自己应有贡献的。
正当先生意气风发地拓展事业时,1932年“一二八”,日寇野蛮地炮击上海,大部分摧毁了商务印书馆。先生主编的杂志也都被迫终结。她得到少量遣散费,无奈地离开了心爱的商务印书馆。
1932年先生离开商务印书馆后,来到安庆,并与安徽大学的夏敬农教授完婚。安徽大学没有开设法语课程,学校建议先生担任“女生指导”,因不合专业,先生谢绝了。由于几个孩子相继出生,先生暂时离开了工作。
时局变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逼近安庆。先生家庭不得不踏上长达两年的辗转逃难之路,途经武汉、长沙、衡阳、桂林、 柳州、贵阳,走一步看一步,于1939年到达四川江津县,直到夏教授在国立编译馆找到工作。逃难路上,上有花甲老人,下有待哺的婴儿,也带领亲戚,最多时共 11 人,必要的书籍也得带上;交通工具从江轮、铁路货车,直到烧木柴发动的汽车;路上的起居安顿、大孩子的临时读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付等担子,大部分落在先生肩上,真是苦不堪言,而她总是坚韧地承受。
在江津县白沙镇住了三年,1942年国立编译馆搬往重庆市北碚区,安定了下来。夏教授不愿动用人事关系为先生安排工作,而且家务担子也不轻。大家都知道,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操持家务绝对要比上班辛苦得多。先生付出的辛勤劳动是众人周知的。这样的生活她安之若素毫无怨言,甚至还抽空翻译了一些法文短篇小说。
1945年抗战胜利。先生家庭在北碚排队等船出川,一年后回到武汉。先生最高兴的事是找回了自己的法语专业,被武汉大学外文系聘为法语教授。她在教学上居然得心应手,所教法国文学课广受学生们的欢迎,可以看出先生在法国语言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底。
在思想上,先生与武大的左翼师生关系密切,例如来往很多的邻居,思想进步的金克木教授,被人戏称为“金柯莫夫”(示意“亲苏俄”)。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宪兵队对武大进步师生进行大搜捕,造成武大“6.1”惨案,幸好左翼陈嘉祉教授闻讯急忙躲进杨先生家中,逃过一劫。从此,杨先生的爱徒王鸿宾、廖慧仙等人的活动转入地下。他们选址先生家中的客厅,演出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得到先生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其他学生闻讯而至,把客厅挤得满满的。
这时夏教授只身去了广州yl6809永利官网物理系任教,三年后,国共内战的火焰逼近武汉,先生及孩子们到广州与夏教授团聚。
1949年广州解放,这时的广州,百业欣欣向荣。然而社会上包括各高等学校还没有法语人才的需求。先生看准了形势,开始参加各种俄语学习班。虽然年逾五十,先生有英语法语的基础,俄语对她并非难事,不久俄语的语音和语法便学得很扎实了,1952年被yl6809永利官网聘请教授俄语。先生主要在化学系教授公共俄语,曾教过化学系一至三年级的俄语基础课及分析性阅读。对化学专业,先生是完全陌生的,新的语言和理科的专业对她是一次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她寻找苏联的有关书籍加以改编,再请有经验的教务员油印成漂亮的讲义。她深入教学、热情辅导,很受学生欢迎。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教过不少次教职员速成班。夏教授曾说她“整个暑假为教俄语突击忙得不得了,黎明即起,午夜未休”。
此外,先生还发表了多篇俄文文学译作,如:《第聂伯河畔》、《维克多·雨果诞生150周年纪念》、《光荣的道路》(法国“人道报”社长马瑟尔·加香原著)、《孟德斯鸠》。以上译文均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刊载于印度尼西亚的期刊“星报”之上。
1957年,中大外语系开设法语专业,先生才得以“归队”,回本专业教授法语和法国文学。由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又缺少视听设备,只能按教育部的要求教学,一切从基础语法教起,并加强精读和法国文学的介绍。
1970年,中大外语系的法语专业等合并到广东外语学院(现在的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在教课之余,先生接受了学院下达的外单位一批法文科技文稿,完成了大量的翻译任务。1979年,她参加编写、并已完稿的《法语基础语法》,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1982年11月,该书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局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普及读物”三等奖。她参加编写《汉英俄德法西日分类常用词汇选编》中的法语部分,该书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她还翻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文献《恩格斯致保你拉法格及劳拉拉法格的书信》的一部分,该书于1982年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年,先生参与修订的《简明法汉词典》再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她这些年的工作,后来竟是老花镜放大镜并用地辛勤笔耕,可谓老骥伏枥,硕果累累。
先生一生勤奋而低调,从不宣扬自已以往的光荣历史,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奉献。她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对家庭亲朋十分真诚,即使到了晚年也是努力工作,淡泊名利。夏综万、夏瑟如也提到:在动荡的年代中,母亲尚有38年的教龄,为此她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她在课堂认真讲解,有教无类,桃李满园。而在课室之外,树荫之下常常可以见到她和学生交谈的身影。一些好学的学生,则常常到家里拜访求教,受到她亲切的接待,以至得到她的赠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的国内政治不安定年代,她一再鼓励学生要有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yl6809永利官网1963级法语专业学生,后来的历史系教授刘文立在书中写道:“(这些)饱学的长者授课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精读、语法、翻译和作文。杨润余(先生)尤其像母亲般地关怀我,课后经常单独指导,还私下送我当时被斥为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而受批判的法国文学书籍,嘱咐我千万别声张。”(《法国革命前后的左右翼》,2010年出版)。由此可见先生教学姿态的一斑。先生的教学、著述和翻译工作持续到了89岁的高龄。
---sysufls---
供稿:夏综万、夏瑟如、夏戡原、夏璇若
组稿:谢亿琳
排版、校对:欧阳璇
初审:庄坚彬
审核:黄源穗
审定发布:常晨光、于海燕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sysufls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