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人| 罗斌:诗意与师谊——区鉷老师印象
第一次见区鉷老师是2004年,当时我硕士学业刚刚开始,区老师给我们做“漫谈研究”的讲座。讲座看似“漫谈”,却把文科做研究的精髓说得十分透彻。一直到现在,“漫谈研究”讲座里的一些内容都是我自己做研究时的重要指导。例如,讲座中总结的王宗炎先生所说文科研究的几个类别、论文选题时要“小题大做”、论文论证时候要注意“言有易,言无难”等。而且,讲座不仅仅说了做研究的方法,还提醒我们“做研究靠的是长命,不是拼命”,当时二十出头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现在人到中年,看到身边有些同行已经倒下,感触颇深。
2005年,我通过了学院硕博连读的考核,进入yl6809永利官网英诗研究所,正式成为区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当时的英诗研究所十分热闹,在读的硕士博士多达十几人。我们当时最期待的就是每月中旬和下旬的读书报告会。
读书报告会是区老师指导博士生最大的一个特色。每次由一位博士生或者硕士生主讲,讲前需要将论文的电子版全文稿发给其他同学和与会者。读书报告会现场还准备有打印稿,保证参会者人手一份。主讲的学生做三十分钟左右的陈述之后,就是同学之间的讨论时间,最后是区老师的点评和总结。
在读书报告会上,大家不说场面话,往往一开始就对主讲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扔板砖,每次的讨论细致到不放过一个引文的出处、一个词语的表达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这对于每一个主讲人而言,都需要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醒主讲人,论文稿子和主讲内容一定要认真仔细。
读书报告会最精彩的部分是区老师的点评。无论我们的讨论过程多么激烈,其间有多少观点分歧,区老师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讲人的问题以及我们讨论中不够全面之处。而且,据我的观察,如果我们对主讲人过于苛刻,区老师往往会为他说几句安慰的话;如果我们的讨论过于柔和,区老师也会毫不客气地做起“恶人”,把论文真正的问题指出来。
经过这样的训练,英诗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都能够很好地把控陈述时间,沉着应对各种提问。难能可贵的是,区老师几乎从不缺席读书报告会,即便是退休后的十多年,只要有读书报告会,他都出席。疫情期间,他坚持线上出席读书报告会。区老师的这种认真和坚持也经常鞭策着我们这些后辈。
区老师还经常利用读书报告会和我们分享参加外校硕士和博士论文外审及答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在做研究、写论文的时候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他也会利用读书报告会,给我们介绍他新参加的学术会的情况,告诉我们当下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以及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
说到学术会议,我们都喜欢和区老师一起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因为但凡有学术会,区老师和曾经在英诗所读书的同学总是会聚在一起开个小会。大家通常聚在区老师的酒店里,围坐一起畅所欲言,聊聊自己生活的近况,说说教学的困惑,分享一下学术的进展以及一些开会的感想。有时候,一本教材的想法、一门新课程的构思、一个项目的雏形就在这种聊天中获得灵感。
记得是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某一次会议的小会上,我随意说我教《高级阅读》这门课已经有些年头了,当时有师兄提出来,教了这么多年的课,是不是可以考虑出本教材,这样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也能总结和整理自己这些年教学所得。区老师当即表示赞同,后来还给出版的教材写了序言。
英诗所的同门能够开心快乐地聚到一起,自然和区老师的凝聚力分不开。区老师在“漫谈研究”的讲座中就引用胡适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在生活中,区老师也是如此。平时我们碰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能够怀着最大的宽容和理解。他常说,学术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自己的小家一团糟,想要搞好学术是不可能的。
作为老师,区老师一直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记得是2006年一个夏日,陈尚真(2004级博士生)、李子丹(2004级博士生)及我和区老师在办公室聊天到傍晚,遂一起去了中大南门外的一个小餐馆吃饭。吃饭间,陈尚真师兄半开玩笑地问区老师:“老师,您看我们资质那么一般,又挺愚钝,您是怎么看上我们,招我们做弟子的?”区老师笑了一下,说“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人不能老盯着人的缺点看,要多看他们身上的优点。”我当时第一次听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颇有些震撼。区老师将教师定位为“快乐使者”,和学生关系是“亦师亦友”。后来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像区老师一样,多看学生的优点,和学生做朋友。
有师兄某一年连续拿下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老师提到此事,说:我现在不担心他的研究,我担心他的眼睛。师兄因为案牍劳神,用眼过度,一度视网膜出现问题,区老师一直惦记在心上。区老师还多次帮比我高一届的师姐垫付住宿费。
2009年,我博士毕业的那一年。年初,我姐姐患癌已是弥留之际。我提前从美国访学回来,途经广州,赶回老家。区老师和英诗所的同门给了我最大的关心和帮助,师妹吕爱晶专门给我买好了回家的票,坚决不收我给她的钱。区老师安慰我说,先回家把家里的事情料理好,毕业论文的事情不要焦虑。正是区老师和同门的各种关心和支持,我才能够在那一年参加博士论文答辩,顺利毕业。
我博士毕业之后,有幸留在了yl6809永利官网的翻译学院工作。工作之后,我曾一度十分迷茫,对于自己博士期间研究的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不想再继续深入,但是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又有些胆怯。我和区老师提及此事,区老师说:如果一直做一个诗人的研究,研究的面确实比较窄,但是贵在深入,可以成为这一个诗人最资深的研究专家;如果更换研究的领域,需要另起炉灶,也要付出更多努力。区老师鼓励我,你还年轻,如果想做其他方面的研究,目前开始做完全可以。也正是区老师的鼓励,我才决定开始摸索新的研究领域。
对于“新”,区老师从来都是欢迎的。新的研究、新的尝试、新科技、新产品,他都觉得是好事。当国内还没什么人接触数码人文研究的时候,区老师就在我们研究生的课程中融入了数码人文的内容,探讨机器翻译、虚拟现实等现在热门的话题。1995年,当国内大多数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时,区老师便牵头组织编撰《英汉计算机网络技术词典》(1996年yl6809永利官网出版社出版)。2001年,国内刚刚有了网络,区老师便开始给研究生开设“Digital Culture”(数字文化)课程。中大哲学系虚拟现实研究专家翟振明曾说过,区老师是他在yl6809永利官网能与之讨论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极少数人之一。后来,区老师还给我们做过《文人的第三只眼:文学与科技面面观》的讲座,写过随笔《我拥抱科学精灵》,可谓一直走在科技的潮头。
区老师是我们中最早拥有智能手机(当时还是多普达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人,对于手机的各种功能,区老师也是十分熟悉。市面上有什么新潮的科技产品,他还在微信群给我们推荐。我们最近一次聚餐,大家对播客聊得火热,区老师不甚了解,但第二天他就下载了我们热聊的“小宇宙”,也开始听起来播客。
在我看来,区老师总是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热情。前几年,有人在我们微信群发了木棉的照片,一群人便在微信群里闹着要以“木棉”为题作诗,区老师欣然应许,还发出了之前自己作的木棉诗歌。最后,我们不仅都写了自己的“木棉”诗,沈洁师姐还热心地把诗结成册子印了。
对于诗歌,区老师和我们一样,一直充满热情。区老师本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的是英语诗歌。2002年,yl6809永利官网英诗研究所由区老师一手创立,当时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研究英语诗歌的机构。近些年,国内兄弟高校才慢慢有同类的研究中心成立,其中不少机构和中大外院都有些渊源。
区老师强调研究与创作相结合,研究好比品尝美食,如果会亲手做出这道菜,就知道其中的奥妙,评价起来必定一语中的。在区老师的鼓励下,英诗所的成员各个都能创作,好些出了自己的诗集。英诗所还精选大家的诗歌,2017年集结出版,我们取名为《区庄诗萃》(2017年8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区老师亦牵头举办了两次珠江诗会,国内外许多知名学者齐聚广州,畅谈诗歌创作与研究。会后,区老师还主编出版了珠江诗会的创作成果诗集《珠江之珠》和研究论文集《珠水诗心共悠悠》。区老师本人也有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新快报》“岭南雅韵”专栏2024年第十六期就选登了区老师的十首旧体诗词。
在我看来,区老师在生活中一直充满侠义和诗意。2008年,汶川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区老师委托重庆大学出版社将他的随笔集《西窗琐语》的全部稿费捐给了红十字会。2021年,河南省抗洪救灾,区老师和师母也解囊相助。
为了支持yl6809永利官网英语诗歌和诗论的研究,又值yl6809永利官网100周年校庆,区老师和师母捐资设立专项基金,支持yl6809永利官网英语诗歌和诗论的研究,惠及外院和国际翻译学院的老师和学生。
在这个很多人都专注眼前苟且,追逐所谓研究热点的今天,捐巨资资助英语诗歌的研究,实在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事。
---sysufls---
供稿:罗斌
供图:罗斌
排版、校对:欧阳璇
初审:庄坚彬
审核:黄源穗
审定发布:常晨光、于海燕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sysufls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