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6809永利官网翻译学讲座 暨第七十四期翻译学博士沙龙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人物描写的戏剧化倾向:以周瘦鹃的翻译为例
主 题: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人物描写的戏剧化倾向:以周瘦鹃的翻译为例
主 讲 人:李 德 超 副教授
主 办:yl6809永利官网, yl6809永利官网翻译研究中心
时 间:2016年10月11(周二)下午4:30—6:00
地 点:yl6809永利官网210会议室
摘要:
周瘦鹃 (1895-1968)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一名重要作家。除此之外,他亦是清末至民国(1911至1947)期间的一名颇具影响力的翻译家。在接近40年的翻译生涯里,他共翻译了459部(篇)作品,体裁涵盖新闻、传记、戏剧、诗歌和小说。就翻译的总字数而言,与他当代的译者相比,仅次于林纾。周瘦鹃的译作以小说(包括长篇与短篇)为主,占了其所有翻译作品的82%。依据周瘦鹃在不同年代的译作中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叙事特点,他所有的翻译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早期(1911-1919)和晚期(1920-1947)。本研究以Rimmon-Kenan (2002)对人物刻画的观点为理论框架,探讨两种主要的人物刻画手法——即直接定义及间接定义(后者又包括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周瘦鹃早期文学译作中的体现。研究发现,在周早期对人物描写的翻译中,有相当部分的译文呈现出比原文更为细致、具体的特征——即本讲座所称为的戏剧化的倾向。具体而言,原文抽象、笼统的人物描写通常在译文中得到极大的扩展,结果是把原文的“概括化”(summary)叙事模式在译文中转为“场景化”(scene)叙事模式,以增加人物描述的生动性。这种叙事模式上的转移不仅涉及一定程度的叙事者参与度(narratorial involvement)的转变,亦加强了原文叙事者的评论语气(evaluative tone)。
讲者简介:
李德超, 博士,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电子邮箱:ctdechao@pol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