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人 | 吴玲玲:白头佬吴继辉——怀念我亲爱的父亲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在yl6809永利官网康乐园内,经常有一个年纪不太大却是满头白发的中年教师,提着一个装着书的橘黄色皮包,大步流星地往返于东北区的居住地与西南区的外语系,那就是我亲爱的父亲吴继辉。
父亲出生于1912年的上海,那时辛亥革命刚发生不久。父亲身处巨变中的中国,个人随着历史的洪流经历了无数的磨难。
父亲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家里遭遇了同时代的人经常会遇到的状况:破产。因此,他无法继续学业。适逢当时的上海交大向全国招收公费电报学员10多人,同父亲一样报名参加的有近千人。父亲因英语水平较高,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电报学员,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南京电报局。
1937年日寇侵华时,父亲正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白天上课,晚上在电报局上夜班,随着南京电报局转移到陪都重庆。当时有一批外国飞行员帮助中国抗日,因此需要一名既精通英文又有过硬技术的发报员来传递信息,父亲作为电报局中最优秀的技术员成为不二人选,从此走上了抗日战争的道路,一干就是七年半。这期间,经人介绍才认识了同样在重庆避难,也同样来自上海的母亲。在那一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们相识相爱。
1945年5月,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父亲留下了刚出生的我和刚坐完月子的母亲,从重庆出发,经印度、中东以及刚刚结束战争的欧洲到达了美国纽约,到康奈尔大学主攻英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在我已经无从了解当时父亲的心情和动机,但我相信父亲的这一选择出于他从青少年时就燃起的强烈的求学愿望。34岁的他,所在的博士班共有26人,年龄最小的美国少年只有17岁,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5年后,班里仅两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父亲是其中之一,他同时还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此时,他的导师百般挽留,希望他从东方人的角度研究英语语言文学,而且待遇优厚。可当时的他却毅然再次漂洋过海回到刚成立的新中国。
1950年,他原计划从美国坐船到香港,上岸后坐火车经广州回到阔别13年的上海,回到5年未见面的妻子和女儿身边。父亲在香港上岸后,转乘火车回上海,约了在岭南大学教书的康奈尔大学的同学郑曾同老师在广州站停站时见见面。郑老师知道父亲已回国这个消息后,马上向岭南大学的教务长推荐了父亲。结果,在广州火车站(旧广九车站,现白云路)父亲硬是被同学拉下了火车,到岭南大学参观,并最终被正式聘请为外语系的副教授。于是,他回绝了母校金陵大学的任职邀请,回到上海,携同母亲和5岁的我来到了康乐园。
来到康乐园的他犹如工蜂般努力工作、学习。每天我醒来时他已在看书,我睡觉时他仍在写作。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除了一晚的桥牌活动和一个下午的网球活动以外,全都是他的工作时间。作为他最宠爱的长女,我有一次请教他关于英语学习的问题时,他竟然说:“你有你的老师,我有我的学生,你问你的老师去。”但一讲到他的学生,如桂诗春等人时,却眉飞色舞,讲他们作业如何的好、用词如何的准确等等。后来,因中大外语专业调整,他被调到广州yl6809永利官网,仍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驻外使馆的人员。学生们也非常爱护他。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父亲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多次住院。在住院期间,他还给大夫们指导英语,还经常能指出某些段落出自莎士比亚的什么著作中的第几页第几段,其扎实的英国文学功底着实令人敬佩。然而60多岁的父亲早已病入膏肓,反复住院后,终告不治。而今我想起他病危时的情景,依然潸然泪下。
我亲爱的父亲,愿您泉下有知,我们和您的学生们是多么的爱您,您所热爱的祖国也日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 sysufls ---
供稿:吴玲玲
整理:陆穗军
校对:冯羽轩
排版:莫思敏
初审:庄坚彬
审核:黄源穗
审定发布:常晨光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sysuflser@16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