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人 | 李忠民:我的恩师章鹏高
yl6809永利官网德语专业在一九五七年开始筹办,第二年正式挂牌招生。我们都知道,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朱白兰、张仲绛、黄震庭和张苏奎四位老教授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打开和支撑局面。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人物与他们同时期在德语专业工作,那便是我的恩师章鹏高。他同样是在专业筹建时入职的,只是年青,作为助教很少被人提及。
四位老教授中,朱白兰先生母语是德语,又是诗人、作家,是德语专业的顶梁柱。其他三位老先生都是年青时,满腔热血,为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远赴德国,学习法律、政治经济和军事多年,掌握和谙熟德语的,严格说不算科班出身。章老师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专业,是朱先生还在该校执教时的得意门生,受过系统的德语语言文学教育。章老师当学生时,学习勤奋,经常废寝忘食,然而在学期间不幸患上肺结核,只得在家休学一年。但章老师“休课”不“休学”,碰上疑难的问题就会请教朱先生。朱先生曾评价,他“德语表达地道,用词准确,在学生中不多见”。因此从专业能力和素养上来讲,章鹏高老师也算得上是我们德语专业的年青元老。
章鹏高老师入职后,系里请学校安排他在朱先生楼下的一个小单间入住,以便与朱先生联系。他安顿好后立刻投入工作,为第一届学生准备语法课教程。后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知识要求的增加,他又开设词汇课及汉译德和写作等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章老师还会帮助朱先生处理教学和创作事务。由我们专业在1963年集体编写的我国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德汉词典——《简明德汉词典》,就是从朱先生赠送给章老师的DUDEN权威词典中选词的,两位的辛劳可想而知。即便是在非常时期,章老师仍通过书信,继续为朱先生翻译毛泽东诗词提供帮助。因此,朱先生在生前预立遗嘱时,就指定章老师为其文学遗产的继承人,私底下流传的“干儿子”、“私人秘书”等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1961年入学,终于三年级后有了章老师的写作课。有些同学担心不是母语的老师上写作课,多少会不太地道,味道不足。但看过自己作业上的批改和听过两次评讲后,大家被章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渊博学识深深打动了。他不但详细讲解我们写作中有代表性的错误,还会从词汇学角度分析一些词义的细微区别,例如构成形容词众多词尾中我们不太注意的-lich和-haft的不同,加ge-和er-前缀派生动词的差异,那精细的程度让你不得不折服。事实上他是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学生,我不时会向他请教问题或联系工作,不管什么时候,他都热情接待。他对学问孜孜以求,业务精湛,还处事公允低调,实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1978年德语专业复办,“复办”两个字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之前一直作为德语种子留下的朱先生已辞世多年,原来和她一起的章老师成了唯一的元老和学术权威。
专业的支柱有了,教师队伍也开始建立起来。但基础设施还是一无所有,学生来了总得要有书可看,有资料可视和可听,老师也要有参考书和可选作教材用的资料。章老师虽然拒绝挂什么衔头,但他对专业建设是很上心的。他希望我在重拾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做些硬件的准备工作。好在自己生性就喜欢干活,又觉得自己在当时几个年轻的同仁中当学生时年级最高,更不能让身体欠佳的章老师劳累,便按他提供的国内外机构名单,联系和定购图书和音像材料。章老师也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不时提出新建议。好在后来有经费聘用外教,才减轻了他的部分压力。东西很多时,我便和新来的外教一起查看,分类整理,方便系图书馆和语音室分类编号入库。
在教学上,他总是注重教师队伍的情况,挑起最重的担子。从高年级的精读到低年级的汉译德和写作课他都上过,只要教学需要,他便迎难而上。章老师教学认真,治学严谨:79级有学生还记得,他出的考试题都与众不同,例如改错题,题目要求还会带上一个“Wenn nötig ...”(如有必要),即题目中有不需要改正的句子,如果改了,同样扣分,以此检查学生的真才实学,避免学生瞎蒙胡改。他对学生的关心也一如既往,让学生铭记在心:81级有个湖北农村来的学生,家境贫困。放假回去时,章老师怕他在路上把钱弄丢,便叫师母帮他缝好在贴身衣服里,该生毕业后虽远在北京工作,还特意回来探望过章老师夫妇,两位老人去世后更专程来穗拜祭。
1985年,章老师实至名归被提升为教授。记得有一次在校内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上,他作了小品词和副词连用“immer noch”和“noch immer”异同的报告,这个连外教都不太在乎的细微区别,他却从读法到语义分析得头头是道,仅是这份执着认真的精神,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作为长者,他在教学的同时,还始终如一,关心其他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我每开一门新课,他都来听一次。当我感觉到外出实习的学生很需要商务知识,决定开设“商务德语”课时,他就很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采用的外贸学院教材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就开始吸收德国新版的资料,边教边改边补充,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单语教材,内容不但能覆盖外贸工作的所有环节,还能跟上与日俱新的办公条件,可以在计算机上简便操作。经过几次上机课后,学生反应热烈,建议尽快出版,好让从事对德语国家外贸工作的人士也能受益。于是我便联系了学校出版社,在那里该书的价值虽然得到认可,但担心德语面太窄,读者有限,提出要作者承担部分出版费用。我不太认可这种方式,章老师知道后,沉默不语。过了很长时间,一天我正下课,发现他在课室外等我,便连忙过去。他告诉我,北京大学出版社来人组稿,要我马上到招待所找人联系。找到来人后,我出示了使用的德语教材,简单谈了该书的结构,提出附带光盘并加对照汉译的出版要求。对方翻看了一下教材,二话没说就拿出正式的出版合同,让我签署。那干脆和果断让我感到意外,细一想,如果没有章老师在北大出版社的影响力,没有他事前的铺垫,恐怕出版的事就不会这么顺利了。该书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后,第二年便被更专业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买断版权,几乎年年翻印,成了用德语从事外贸工作人士常备的工具书及开设“商务德语”课学校的首选教材。在此无奈写出几句不无自诩之嫌的话,只想说明章老师对年轻人的关爱,而这本书也没有辜负章老师推荐的一片苦心。
章老师在职期间分别于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在汉堡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1989年9月至1990年10月在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介绍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1991年9月还赴柏林参加“东亚日耳曼语言文学研讨会”。为中德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工作。
1992年,章老师退休,同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退休只是不在堂上上课,老师的角色始终如一。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找到他,他都很乐意一起探讨。我曾经外出开会用的论文,就经他过目和修改。同仁们给中大学报几期外语专刊写的论文,也无一不是由他审阅和核准。他退休后,我们多了一项活动。每年的大年初一,会约上几位同事,集体前去拜年,直至他和师母相继仙逝。
章老师一生的著作和出版物较多,难以罗列齐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语言研究,体现他对德语词义探索的深度,例如论文“Einiges zu ernst, ernsthaft und ernstlich”,与人合作的《德语常用同义词例释》等;二是参加德汉和汉德词典的编写、修订或审定的成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德汉词典》和《简明汉德词典》,前者还是当代德语教师和学生爱用的工具书;三是文学作品翻译,这方面数量较多,其中又可以分成德译汉及汉译德两部分。
德译汉作品的相对量大,主要有诺奖得主霍普特曼剧作《海狸皮大衣》,席勒剧作《阴谋与爱情》、《斐耶斯科的谋叛》,茨威格的《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艾辛格尔的《被束缚的人》等。汉译德中具代表性的是:《Wundersame Geschichten aus der Studierstube der Muβe -- Der Pupillendialog》(《聊斋志异》选译——瞳人语),与人合作的《Chinesische Lyrik der Gegenwart》(中国当代抒情诗选译)等,就此还想多说几句: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翻译,通常都是由母语的汉学家译入。《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的顶峰,古语很多,作者为添色,方言、俗语也用不少,完全弄懂本身就非易事,大量出版的白话文译本便是证明。而由一个不是母语的人译出,没有炉火纯青的中文和德文功底,谁人敢为?!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章老师的翻译,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而是处处体现出他对学问的严谨认真及用词的精益求精。更为突出和有价值的是,他会照顾目的语国家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习惯,努力避免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阻滞、碰撞、误解或扭曲,尽量做到文化信息的全传递。随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作为说明:他在《聊斋志异》选译的〈崂山道士〉中对“嫦娥”的翻译除了和译入语名家的版本一样,都使用了同一个词“Mondfee”(月亮女神、月亮仙女)外,他还使用了“Chang’e(嫦娥)”这个名字拼音。这不是一般的名字,而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带有标志性的符号,他再用加注办法,简单扼要地介绍嫦娥奔月的故事,使得文章随后出现的“而幽我于广寒乎”的“广寒”翻译对德语受众能顺畅接受,从而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相关信息的不折不扣、完完整整的转换。因此他的译作,不管是译入或译出,都被誉为名家翻译,常常与其他德语翻译大家,如张玉书、钱春绮、韩世钟、杨武能等人的作品并列入集,也不时被研究翻译理论和推崇译介学的德语后人作为对比范例引用。
2014年2月11日,章老师在午睡中安详辞世,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痛心地感受到他离开后所留下的空白。
--- sysufls ---
供稿、供图:李忠民
校对:冯羽轩
排版:高雅诗
初审:庄坚彬
审核:黄源穗
审定发布:常晨光、于海燕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sysuflser@16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