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 融通文化 “跨文化研究关键词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5月28日,“跨文化研究关键词高层论坛”在yl6809永利官网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海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专家,就跨文化交际领域关键词或核心概念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共吸引了海内外近800人参加。
本次论坛分为专家主旨报告和优秀论文展示分论坛两个部分。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国内外5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名专家分别做了主旨报告,包括:华东理工大学的颜静兰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冯德正副教授、魏城壁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史兴松教授、匈牙利国家科学院的Daniel Kadar教授和yl6809永利官网的许德金教授。在优秀论文展示分论坛环节,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8位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颜静兰教授的报告围绕关键词“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展开。颜静兰教授首先探讨了跨文化能力的界定与内涵,对“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颜静兰教授认为,虽然对跨文化能力的界定与内涵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学者已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即跨文化能力最主要的内涵要素是知识、态度与技能。接着,颜静兰教授以“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为例,强调跨文化大赛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息息相关,同时对跨文化能力评估与测评的理论框架构建进行了探讨。之后,颜静兰教授用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如卢沟桥、钓鱼岛、珠穆朗玛峰等词的英译揭示了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最后,颜静兰教授强调,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教师需引导学生跨越文化障碍,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冯德正博士的报告围绕关键词“超文化”(transculturality)和“多模态”(multi-modality)展开。冯德正博士首先从中学英语课本Han Meimei和Jim Green的故事、香港餐厅等典型例子出发,提出了超文化的概念,即东方与西方交汇、传统与现代融合、超越国别或区域限制的文化杂糅。接着,冯德正博士借助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和评价理论,提出系统分析超文化身份构建的理论方法。他结合部分国内网站中的外国人网红案例,探讨了社交媒体上的超文化身份的多模态建构。之后,他以全球女性地位的嬗变为切入点,讨论了当代中国超文化的主要特征。最后,冯德正博士指出,在提高中国国家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的超文化身份对构建新时代多模态中国话语体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魏城璧博士的报告围绕关键词“对话式沟通理论”(Dialog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展开。魏城璧博士指出,随着传播资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对话式沟通研究与日俱增。2015年,对话式沟通理论是新媒体研究领域的第二热门理论,到2021年,它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理论。接着,魏城璧副教授向听众介绍了Kent与Taylor提出的对话式沟通理论,结合具体的例子解读了该理论的五大原则:对话框设计、信息有效性、再次访问的生成、界面友好性、访客保留。最后,魏城璧博士指出对话式沟通理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该理论将在跨国社交媒体研究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史兴松教授的报告围绕关键词“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展开。史兴松教授首先介绍了跨文化商务语境下中外企业商务沟通的内涵、特征、文化属性、影响因素及跨文化调适水平。接着,她结合自己的研究为大家讲解了跨文化适应理论在商务语境中的应用,包括影响驻外商务人员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中国大品牌的国际版网站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调整、国外网络如何在中国社交媒体中进行跨文化适应。最后,史兴松教授提出了跨文化适应对商务英语教学及商务话语实践的启示。

匈牙利国家科学院Daniel Kadar教授的报告围绕关键词“跨文化语用模型“(intercultural pragmatic modal)展开。Kadar教授首先系统讲解了什么是跨文化语用模型。该模型是基于语言证据,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全面分析跨文化语言使用的新理论探索。Kadar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模型的解释力。该模型以语料库中的语言证据为基础,使语言学家在不受个人意识形态预设和信仰影响的情况下分析跨文化交际现象。最后,Kadar教授以19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外交话语语为案例,聚焦跨文化语用模型对外交话语中的礼貌性和攻击性现象的阐释。Kadar教授流利的中文和引人入胜的案例,使听众对跨文化语用模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yl6809永利官网许德金教授的报告围绕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评价”(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evaluation)展开。许德金教授结合新文科、新外语的大语境,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切入,首先阐述了21世纪新文科与新外语的内涵与特色,提出“新”在理念,即主动求变,交叉融合,强调创新。接着,许德金教授系统述评了学界现有的相关研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跨文化能力发展与评价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现有研究一般从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对行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评价,其着眼点在于评价行动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结果,是典型的结果导向。鉴于此,许德金教授提出,跨文化能力评价也应该将过程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并首次提出跨文化能力过程评价应重点关注5个维度,即:态度、知识、意识、时间及空间。最后,许教授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新的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即由学习力、审问力、思想力、辨识力和行动力集聚而成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新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出新的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行动者的跨文化能力进行质性和量化的科学有效评价。

在优秀论文展示环节,焦晶、孟翔珍、李胜云、何洋洋、张俊英、王宁远、王美清、陈林炯八位青年学者在两个分论坛宣读了参会论文。他们从不同视角结合具体概念和文本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阐释,展现出青年学者对跨文化研究的关注及该学科蓬勃的生命力。本次高层论坛收到了青年学者的踊跃投稿,该八篇优秀论文为评审专家组评审推荐。


对六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和八位青年学者的主题发言,线上线下的参会学者和学子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这些报告帮助自己开拓了学习和研究视野,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创新性,案例生动深刻、引人深思,让人受益匪浅。与会人员和专家们进行了轻松的互动交流。
最后,许德金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对做主旨报告的六位专家和八篇获奖论文的作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六位主旨报告专家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为同行们和学子们奉上了一场有跨度、有深度的学术盛宴。青年学者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新一代青年学者的学术活力和该学科的巨大潜力。最后,许教授发出邀请,今年年底将举办另一场跨文化交际的“盛会”,希望对跨文化交际感兴趣的同行们与学子们持续关注与踊跃参加,共同推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