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幕!yl6809永利官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展

        2月17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yl6809永利官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展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为背景,分享经学院系统谋划、精准发力、积极组织下的外语学子申报的51个“大创”项目的研究成果,让更多师生了解外院学子在“大创”项目中的收获与成长,感受老师们在指导“大创”项目中的辛苦与智慧,牢记初心使命,落实三全育人,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展览分前言、寄语、成果、结束语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学院2021年“大创”项目申报的基本情况、结题成果及项目的大力实施对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文化建设的意义。寄语部分包括院长寄语、教师寄语。院长寄语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出发,阐述了引导外院学子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外语特色、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以达到党史学习学思践悟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的顶层设计及育人目标。教师寄语分享了5位教师代表对外语学子的要求和期望、指导的体会与感想及对同学们学业成长的祝福。成果部分,包括项目清单和每个项目的成果。每个项目成果包括编号、成员、指导老师等基本信息和简介、成果、感悟、照片、视频等内容,全面立体地展现每个团队的研究成果。结束语部分,对外院学子在“大创”项目实施中表现出来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等优秀品质给予赞赏,对未来的“大创”项目寄予厚望,对同学们的成长表达期许。

展览前言及寄语

        当前,“读懂中国”已成为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对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国家外宣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显然都离不开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家统筹加强外语能力建设,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使命光荣,未来大有可为。本成果展春季新学期伊始开展可谓恰逢其时。它既彰显了学院的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为方针,又展现了学院在三全育人方面的成果、成效。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创”项目的成功实施,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共识,汇聚了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大创”成果展将成为2022年一个美好的开始,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共同创造yl6809永利官网更加美好的明天。

        寄语摘读

        许德金院长:引导外语学子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身边故事为己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东风教授:“大创”项目充分显示出了我院本科生的聪明才智,希望同学们未来不要把所有的学习精力都放在课堂学习和作业上,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文史哲的中外经典,开展学术研究。

        邓志辉教授:项目开展过程亲眼见证同学们在访谈、文创、沟通、拍摄、翻译等各方面的成长,深感欣慰与自豪。

        常新萍副教授:项目实施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也促进并展示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见证了同学们的思想成长。希望同学们及时梳理这些经历,相信它们会带给你们更美好的成长。

        徐爱红副教授:“大创”项目是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过程。以发现解决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背景优势,选取一个力所能及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是实现以研促学、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第一步。

        徐翌茹副教授: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打破思维定式与学科壁垒,充分利用语言优势进行多学科探索,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与多领域合作精神,从而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这是“大创”带给同学们的额外收获。

展览全景

        团队感悟摘读

        “乡村振兴在广东——用外语讲好广东茶故事”(国家级,负责人罗心悦,指导老师许德金教授):如何发挥外语优势,探索新媒体等创新形式助力外宣工作是新时代外语人的光荣使命。这些优秀的中国经验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外语学子要努力应对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抓住“走出去”机遇,勇担责任使命。

        “十四五”新起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历程梳理、价值探析及前景展望(国家级,负责人李煜,指导老师曾晓阳教授):改革开放不仅仅是各项数字指标所衡量的卓越成就,更是这些数字之下的鲜活画面,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图景。

        国际比较视阈下的中国乡村智慧物流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茂名市新塘村脱贫的实际案例考察(省级,负责人马淞译,指导老师江晖副教授):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农村取得的深刻变革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将个人发展同社会、国家、人民需要相结合,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老广”口述史: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交通出行变迁(省级,负责人刘荣钰,指导老师邓志辉教授):项目团队团结配合、协调一致,秉持共同的研究兴趣相聚相伴,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跨学科视野和综合素质,还有同侪之谊、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乡村旅游+民宿”特色脱贫攻坚之路的对外宣传及影响研究——以广东省夏东村为例(校级,负责人谌骏逸,指导老师徐翌茹副教授):伟大的脱贫攻坚故事生动地书写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中国风貌。我们要向世界讲好这些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让世界见证我国在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用典英译的文化适应性研究(校级,负责人李一帆,指导老师王东风教授、王岫庐副教授):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做到译传原文之妙,又要提炼中华文化精神内核,传播展现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外语学习者,应勉励自身,增广见闻,提高外语才能和实践能力,为传播与创新中华文化,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话语翻译与传播研究——以习近平2014—2021年新年贺词英德译文为例(校级,负责人邓思一,指导老师詹成教授):一路走来,我们开始了解了之前离我们遥远的科研工作,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

        疫苗外交与中国国际形象研究:基于欧洲媒体的报道分析(校级,负责人朱语哲,指导老师李璐副教授):作为新时代的外语学子,我们应该借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忱,积极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贡献力量,为改善“中国制造”以及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出一份力。

        关于建设中日大学生语言互助学习平台的研究(校级,负责人梁咏茵,指导老师徐爱红副教授):我们将继续运营语言学习平台,将平台使用群体从中日大学生扩大到更多语言爱好者,在相互交流中增进中日的语言、文化的相互理解,为中日文化交流做贡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