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译”战疫,我们不缺席
4月4日,“广州外事”(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号)“Multilingual多语种”栏目发布多语种《致来粤外籍人士的一封信》。其中的日语版本,来自我院日语系师生参与的“战译先锋队”的最新工作成果。此外,我院师生还参与了一系列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翻译志愿服务工作。
On Call有我,争做“战译先锋”
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随时会收到工作任务,如‘产品更新’是上午10点收到的,当天16:00就需要提交,其他任务也基本在12小时以内交稿”,参与“战译先锋队”的日语系江晖老师表示这次的翻译工作难度颇高:一是政府网站、手机APP以及入境口岸的文件、通知,具有外交性质,对语言要求高;二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新生事物、专有名词,有些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翻译不仅要易懂还不能引起误解,“每次初稿完成后,我们都要在小组里经过3—4个小时的讨论,反复斟酌定稿”。
“粤康码”说明修改过程
尽管工作难度大,但成员们紧密合作,迅速行动。目前,我院日语系师生已相继参与并完成了居家隔离提示、入境流程海报、粤康码-产品说明及更新等的翻译任务。据悉,这些译稿,通过广东省政府及全省21个地市的门户网站,对外媒体平台,微信、微博、Facebook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积极主动对外发声,筑牢疫情阻击防线。
学以致用,不遗余力,外院学子在行动
英语系大四学生张蔚雯、吴亭慧,目前已收到境内外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们立志将本科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发扬光大,继续攻读翻译研究方向。两位同学先后加入“武汉银杏在行动”计划,参与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用指南》的翻译及校译工作。该《指南》包含9篇实用建议,适用于志愿者、部分医护人员、居家患者及其家属以及普通人群等。
“疫情无国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吴亭慧表示很高兴能发挥专业特长,做出一点贡献。下个月,她的预备期将满,可以转为正式党员,她希望自己能快点成长,有能力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张蔚雯承担了英语翻译工作组的统筹、翻译、审校和编辑上版工作,“一想到有两百多人在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一起为了一件事情不分昼夜地奋斗,并且收到了积极的反馈,为全球抗疫贡献一份力量,感觉非常值得”。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用指南》英文版封面
目前还是大二的陈姝云,通过成都翻译协会组织的活动,提供了汉英笔译服务,支援了川渝地区的抗疫工作。她表示,在活动中能够和全国各地优秀的译员老师合作,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整个过程还包括几次远程口译服务,“这也让我看到未来口译行业发展新的可能性”,陈同学感慨地说,通过志愿服务,她加深了专业认同感!
有“专业”更有“温度”,外语为沟通赋能
在口译教学与实践从业多年的英语系詹成教授,在2月底受邀担任了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25场疫情防控保障专题通气会(涉外疫情服务保障专场)同声传译员。此后,他还参加了省外办疫情防控翻译工作组,校译了广东省疫情防控最新动态和涉外工作温馨提示等文件材料;并与我院其他语系的师生党员,在微信群里待命,随时“云”处理出入境口岸现场的志愿者无法沟通的问题。
詹成在新闻通气会工作现场
他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微信工作群中接到具体的任务,这说明在一线工作的志愿者业务能力是很强的”,参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翻译工作,对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上了最真实而生动的一堂课。“一场疫情充分显示了两大趋势: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唯有沟通协作才能实现共赢;危机伴随着发展,应急管理将成为社会的常态。这两个特点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尤其具有意义。”不久前,外语教学界还针对社会上对于“外语专业还有没有必要存在”的议题展开了热烈回应。从疫情防控中的语言服务来看,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语言的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是最能彰显人性光彩的活动。“我想,机器也许更客观也更高能,但是永远取代不了人的温度和情感。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让自己仅仅成为帮别人说话的‘传声筒’,而应思考如何成为真正优秀的沟通者。”
携手抗疫,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守护家园。病毒无情人有情,以“译”战疫放光热。我们,绝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