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学张霄军博士应邀访问我院并作 “语言、翻译与计算”专题讲座

  11月4日,西交利物浦大学翻译学科主管张霄军博士应邀访问我院,并作“语言、翻译与计算”主题讲座。讲座吸引了我院本硕博学生及教师参加,由邵璐教授主持。

  张霄军博士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翻译”这一问题,并对“翻译”的外延进行了拓展。他指出,除了语言之外,在生物、医学等领域都存在“翻译”这一术语,因此,“翻译”一词的外延是很广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

张霄军博士应邀作“语言、翻译与计算”专题讲座

张霄军博士应邀作“语言、翻译与计算”专题讲座

  张霄军博士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翻译与计算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从“translate…from nothing”引入,向大家展示如何把一门未知语言翻译成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张霄军博士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确定其中的语义对应关系,进而证明翻译具有可计算性和可推理性。他列举了佛经翻译的例子,指出将佛经翻译成汉语需要经过两个流程,即“正音”和“证义”。“正音”是记录梵语的发音,“证义”是用汉语记音符号记录梵语发音,在积累了一定语料之后,便能建立起一些梵语和汉语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梵语翻译成汉语。张霄军博士还列举了西方罗塞塔石碑的解读的例子,指出石碑上印有象形文、埃及通俗文字、古希腊文字,语言学家首先从破译专有名词、有线索的词开始,由词到词组,再到完整的句子,逐步破译出其中的文字。

  张霄军博士认为,机器翻译的本质其实是“编码-解码”的过程,翻译的任务是把编码的译文进行解码。但现实中,这一目标要到机器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才得以实现。张霄军博士还向大家介绍了机器翻译历史上的几大里程碑,并对各个阶段的机器翻译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梳理,让同学们对机器翻译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指出,机器翻译不可完全把握人的本意,表示不主张发展强人工智能。

  张霄军博士是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提倡者。他以Dropped Pronoun为例,逐个分析了演绎计算思维的四大能力,即Abstraction(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Decomposing(解构,化分为几个小问题)、Algorithms(算法)及Pattern recognition(推理归纳)。他指出,这四大能力在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有意培养计算思维,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张霄军博士在讲座中

张霄军博士在讲座中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张霄军博士对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被提问到关于未知语言翻译的问题时,张霄军博士强调双语语料是翻译的根本,他认为,缺少丰富的语料,翻译便会成为无源之水。而针对我院张兴教授提出的关于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技术的问题,张霄军博士指出,当下印刷识别技术较高,而手写识别技术有待发展,这是日后学者仍需钻研的领域。最后,张霄军博士还对在场大四同学提出的有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