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哲学系赵千帆副教授于我院举办学术讲座
11月17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教授赵千帆在我院101讲学厅为师生带来两场学术讲座,分别题为“文学公共领域的危机:一次再思考”和“别异与和同:翻译者的任务”。这场思想盛宴不仅吸引了我院师生前来聆听,德语系彭念慈老师、凌曦老师、朱瑜老师、陈智威老师、游小红老师和杨劲老师都参加了这两场学术活动,还有其他院系的师生前来并踊跃提问,讲座获得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和高度称赞。赵千帆副教授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这与他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他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后继续在浙大国际文化学系攻读并获得美学硕士学位;博士阶段转攻哲学,师从孙周兴教授,论文以《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模拟概念研究》为题。
上午的讲座“文学公共领域:一次再思考”由凌曦老师主持。赵老师分三个步骤对文学公共领域存在的危机进行了探讨。他首先简要回顾了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的开创性研究,尤其关注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的政治潜能。围绕哲学和文艺性文本进行讨论的私人主体在相互交换彼此的内心感受的过程中,促使整个共同体发生了“由内向外的翻转”,转变为有自我启蒙、自我代表的公众,形成了一个有能力对公共权力进行批判的公众。但在19世纪下半叶,在经济系统的整合作用下,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消失,大众传媒开始取代公共性的审美和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被文化工业全面操纵,基于个体审美经验的交换和汇聚而形成的文学公共领域分化为大众性文化消费和反主流的先锋文化。赵老师针对哈贝马斯的分析中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的公共性到底从哪里来?它真的在当代消失了吗?接着,他引入麦克卢汉等当代媒体理论和技术哲学的视角,试图把上述文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放在从印刷时代到后印刷时代的媒体和技术条件剧变的历史语境来重新审视,进而提出,私人主体性及其公共交往,本身可能是特定的读写技术装置(即基于复制技术、叙事机制和现代报刊制度)的后果;文学公共空间是特定技术条件下分化重组的审美游戏场景,因此,公共领域不是消失,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变形当中,新的电子媒介将推进这一过程,打破旧的场景分割,创造新的联合。最后,赵老师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公共领域作了展望。他引用德勒兹和斯蒂格勒等人的理论,试图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把握网络空间中的公共领域的特点。一方面,当前网络中,作为媒介参与者的人的外部/内部分界开始全面消失,交往无法稳定,缺乏生成/再现的处理中枢。另一方面,这意味着感知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个体有可能在纯粹的、彻底差异化的遭遇中以内卷的方式重新生成,走向跨个体化的新的联合。在提问环节中,有学生问到对“双十一”购物的理解,赵老师指出,一方面,这场购物狂欢说明私人的感性不仅日益受到商业系统的切割和加工,而且这种加工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撑而可能变为对我们的感性知觉的预制和透支,但另一方面,他又引用巴赫金的理论,提出这种大众狂欢中也蕴含着群众自己创造出自我调节和自我渲泻机制的潜能。
下午的讲座“别异与和同:翻译者的任务”由杨劲老师主持,赵老师从本雅明的语言哲学观出发解读其艰深难懂的短文《翻译者的使命》,并将之与保罗·策兰的翻译思想进行比照。赵老师首先试图对本雅明的语言哲学进行重构,指出本雅明为何要把语言的言说机制作为两个层面:das Gemeinte(所意指者)和die Art des Meinens(意指方式)。他以“面包/der Brot/du Pain”为例,试图阐明后者(意指方式)牵连到具体的意指过程所发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因为日常言说无法触及对这个语境的反思,所以只能传达残缺不全的前者(所意指者)。只有这种社会历史语境在相互交汇——也就是翻译——中被补充完整时,前者也才会完整。他进而指出,这种思想与本雅明对语言的弥塞亚式理想相关。所有语言都先天地具有亲缘性,当它们进入翻译状态时,会发生语言意向的交汇,从而相互启示和弥补自身的不完善,借助翻译的过程修复自身。因此本雅明认为,翻译绝非中介,而是在于引发共鸣式的回声效应,并借此完善目的语的语言意向。在某一神圣的时刻,所有的语言同时能被其他语言翻译,这被本雅明称作语言的“弥赛亚时刻”,这时才会出现“纯粹的语言”。就此而言,他建议我们应把“Aufgabe”译为更具有救赎指向的“使命”。但这一救赎性时刻却是人类永远只能等待而不能自行设定的目标,因此,一切翻译都只是临时的、局部的,做不到绝对的准确再现,也不应以这种再现为自身的使命。在讲座的最后,赵老师把本雅明的这一翻译思想跟保罗·策兰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策兰与本雅明具有相似的出身和命运,并同为出色的翻译家,但是他作为诗人与本雅明正相反,认为翻译必须维护语言的“别异”,必须时刻怀念语言间深渊般的区别,以赢来对深渊的“一跃”。
赵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他能将晦涩复杂的哲学思考讲解得清晰明白,视野开阔,融通古今,这激发了在座师生的踊跃提问,赵老师一一详细解答,通过深邃的哲学思考诊断和透视当前的社会现象,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现场气氛热烈。关于翻译本雅明的感受,赵老师说是出于热爱,是因为本雅明思想的无穷魅力,翻译者的使命(Aufgabe)也就意味着“痛并快乐着”的全身心投入(Hingabe)。
文:辜景莉 郑孟越
审核:赵千帆 杨劲